10日,北京首个户外婚姻登记点在一处四合院风格的院落里正式启用。其地点在北京最繁华的前门大栅栏商圈,周围是照相馆和提供婚礼用品和服务的商店。当日,中国新修订的《婚姻登记条例》正式施行,取消了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施行的结婚登记需要户口本的规定。北京市西城区民政局预见到新规施行后可能出现的登记热潮,新设立了这个别具特色的婚姻登记点。(5月11日 新华网)
在北京一处特色婚姻登记点,一对新人穿着汉服完成结婚登记,随后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共同书写婚书、行“合卺礼”。这场融合传统与现代的仪式,不仅是个体生命中的重要时刻,更折射出当代社会对待传统文化的敬重态度。特色婚姻登记点的出现,绝非简单的服务创新,而是传统婚俗在现代社会的创造性转化,它为日渐式微的婚俗文化,注入了符合时代精神的新内涵,让传统文化在保持本真性的同时,获得了与时俱进的表达方式。
传统婚俗在现代化进程中,曾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描述的“六礼”婚俗,在城市化浪潮中、逐渐简化为酒店宴席与婚纱照的程式化组合。传统婚礼中蕴含的家族联结、社会认同与文化传承功能被削弱,取而代之的是商业化、标准化的婚庆服务。这种变化虽然提高了效率,却也使婚礼失去了许多文化温度与精神内涵。当年轻人抱怨现代婚礼“只有形式没有内容”时,实则表达了对婚俗文化空心化的集体焦虑。
特色婚姻登记点的创新之处在于,它巧妙地在制度化的行政程序中,植入了文化元素。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曾指出,仪式是“结构化了的象征实践”,具有塑造社会认知的强大力量。当新人在登记点书写婚书、行传统礼仪时,这些行为已超越了个体选择,成为国家认可的文化实践。这表明制度化渠道,为传统婚俗提供了新的合法性基础,使其在现代社会重获认可。
更深层看,特色婚姻登记点,实现了传统婚俗的创造性转化。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强调,传统的生命力在于每一代人都能赋予其新的解释。传统婚俗并非僵化的博物馆展品,而是可以不断再创造的活态文化。在某地登记点设计的“现代三书六礼”中,“聘书”被转化为双方价值观陈述,“迎书”则融入环保婚庆理念。这种转化既保留了“明媒正娶”的仪式感,又注入了性别平等、个性表达等现代价值,使传统真正“活”在了当下。
传统婚俗的现代转型,还体现了文化自觉与自信。当年轻人主动选择传统婚礼元素时,他们实际上是在全球化语境中寻找文化认同的锚点。某汉式婚礼研究机构调查显示,78%的参与者认为传统仪式“让人更清楚自己是谁”。这种文化自觉不是简单的复古,而是在认知传统基础上的创新重构。
从更广阔的视角看,特色婚姻登记点的意义,远超婚姻服务本身。它象征着传统文化与现代制度间的良性互动,为其他领域的文化传承提供了范式。当我们在登记处看到红灯笼与电脑并存、婚书与结婚证相映成趣时,看到的不仅是服务创新,更是一种文化智慧——传统不必退守博物馆,制度也非冰冷机器,二者完全可以在创造性转化中实现共生共荣。在这个意义上,每一个特色婚姻登记点,都是一座文化实验室,在这里,传统被赋予新内涵,现代被注入文化深度。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通过这些仪式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时,我们或许正在见证一个文化自信时代悄然来临。(张西流)米乐M6 米乐M6官方网站米乐M6 米乐M6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