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得到稀土,特朗普已经开始无所不用其极。先后使出两招毒计。但1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中方早就预料到特朗普不会老实,每次都轻松化解。
自中方实施稀土出口限制措施以来,美欧企业的焦虑与日俱增。根据《南华早报》的报道,尽管中方恢复了部分稀土磁铁的发货,但发放的出口许可证数量极其有限。
以美国为例,自4月初特朗普挑起全面贸易战后,美国企业发现购买中国稀土的门槛变得极高。不仅需要提交担保书,还需等待至少45个工作日的审批。
某美国音响设备公司尝试绕过出口管制,却被中国海关拦截。该公司声称,其所需稀土仅用于“非敏感商业用途”,但在中方严格的管控下,这种理由显然行不通。该公司库存见底,生产即将停摆,供应链断裂的风险迫在眉睫。
与美国类似,欧洲的情况也不容乐观。《金融时报》报道称,中方的稀土许可证制度导致欧洲企业的生产不得不推迟数周。
一些欧洲企业的稀土库存甚至将在几天内耗尽。对此,中国欧盟商会表示,如果问题得不到解决,欧洲企业将面临大规模停产的危机。
尽管中美在日内瓦会谈中达成了部分共识,但中方对稀土的出口管制并未放松。根据路透社的报道,中方的出口许可证仅覆盖欧洲和越南,而美国企业并未被列入其中。更重要的是,中方明确表示,稀土出口许可证制度是对战略资源的必要管理,不会因为美方取消某些关税而改变。
特朗普政府试图通过限制半导体设计软件的出口,卡住中国科技企业的“脖子米乐官方入口”。相关企业被要求申请许可证才能向中国出口软件,部分供应商甚至已停止提供相关技术。特朗普的目标很明显,试图在科技领域进一步压制中国的发展。
与此同时,美国政府暂停了部分企业向中国商飞出售飞机发动机和相关技术的许可证。这些技术对于中国C919客机的研发至关重要。特朗普希望通过这一招,削弱中国在航空领域的竞争力。
面对特朗普的两招毒计,中方以稀土出口管制为核心反击。一方面,中方对美企的出口全面收紧,迫使其感受到“无土可用”的窘境;另一方面,中方适度放宽对欧洲的稀土供应,通过出口许可证制度向欧盟释放善意。
据知情人士透露,中国商务部在中欧半导体上下游企业座谈会上,明确表示将适度放松对欧盟半导体企业的稀土出口管制。这一举措不仅满足了欧洲企业的需求,还为中欧产业链合作创造了条件。
中方的策略可谓一石三鸟。第一,满足欧洲企业的稀土需求,拉近中欧关系;第二,促使欧洲半导体企业在对华技术出口上松绑;第三,向特朗普政府传递信号,想要稀土必须按中方规则行事。
中方对稀土出口实施管制的直接原因,是特朗普政府的激进关税政策。然而,深层次的原因在于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脱钩断链”策略。美国在拜登政府时期拉拢日韩和欧洲盟友,试图构建“小院高墙”,在高科技领域对中国进行全面封锁。这种行为违背了全球化分工的原则,也为中方的反制提供了正当理由。
稀土是战略资源,被誉为现代工业的“维生素”。中国稀土储量丰富,产量占全球市场的70%以上。中方在稀土领域的出口管制,不仅是为了反制美西方的遏制政策,更是为了优化资源管理,维护全球供应链的稳定。
面对稀土短缺危机,欧盟选择了与中方协商合作。欧洲企业明白,中方的稀土管制政策是不可撼动的现实,与其硬碰硬,不如通过谈判找到解决方案。中欧在半导体领域的合作,正是这种务实态度的体现。
相比之下,特朗普政府继续采取极限施压的方式,试图逼迫中方让步。但事实证明,这种策略不仅无法奏效,反而将美国推向了更加孤立的境地。
中方的稀土出口政策并非完全禁止,而是通过许可证制度进行有序管理。这种做法既保证了稀土资源的战略价值,又为中方在国际博弈中赢得了主动权。
通过对稀土出口的精准管控,中方不仅维护了自身的核心利益,还迫使美欧重新审视其“脱钩断链”策略。事实证明,中方的稀土王牌足以撬动全球供应链的格局。
美欧稀土库存告急,暴露出西方国家在关键资源领域的脆弱性。特朗普的两招毒计,不仅未能撼动中方,反而让美欧陷入了“无土可用”的困境。而中方的绝妙反击,既展现了战略智慧,也彰显了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不可替代地位。
稀土之争的背后,是全球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在多极化的世界中,中国以自身的资源优势和战略智慧,推动着全球供应链的再平衡。未来的博弈中,中国必将继续以不变应万变,掌控主动权,引领新格局。